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著名画家陈培光先生向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捐赠70幅作品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9-08-08 14:58 点击:[field:click/]
核心提示:前言 闽西是一块成就英才的红色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十多万闽西儿女踊跃参加红军,投身革命队伍。陈培光,1933年11月出生,福建漳平人,1949年9月参加闽粤赣边纵文工团,转为闽西文工团,后改编为福建省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文工队。他与文工队的战友们为配

前言

闽西是一块成就英才的红色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十多万闽西儿女踊跃参加红军,投身革命队伍。陈培光,1933年11月出生,福建漳平人,1949年9月参加闽粤赣边纵文工团,转为闽西文工团,后改编为福建省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文工队。他与文工队的战友们为配合全国解放,活跃在闽西山区,演出宣传,做群众工作,同时也担任了修建机场、剿围等任务。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陈培光刻苦学习绘画,从宣传工作需要到自我爱好,从业余到专业,用手中的笔为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奉献。1964年他创作的中国画《童年当长工的地方》,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获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陈培光转业到江苏省美术馆工作,他曾到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新西兰、澳大利亚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2006年两届被选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长,人称“金陵牡丹陈”,创办《花鸟画研究》杂志,现为江苏省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江苏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

今年是闽粤赣边纵文工团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陈培光将自己多年精心创作的70幅作品送回家乡,无偿捐赠给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表达了他,一个老革命战士对家乡的挂念。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是,陈培光将艺术形式与红色的革命激情相融合,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和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又让红色文化丰富了美术创作的内涵,内容既有红色篇章,又有诗意挥洒。观赏者通过展览,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可以看到老艺术家高尚的思想品操,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广博的胸怀、坚定的意志,也将激励我们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中努力工作,奋力前行,书写文博工作新篇章。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弘扬好,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利用好,我们特举办此展览,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展览结束后,陈培光先生将这70幅美术作品捐赠至我馆。我们将妥善地收藏好、保管好这些作品,并适时展出,最大限度发挥其文化艺术价值。让广大市民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念,提高市民对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追求,使其能更贴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此,对陈培光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闽西文博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心里话

70年前,我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在龙岩参加闽粤赣边纵文工团,踏上革命之路,穿上军装,跟随文工队活跃于闽西大地。在那时为宣传没有画笔,用树皮自己做排笔,在街头、墙头写标语,迎接全国解放。

1950年11月,文工队奉令北上,原拟编入空降旅入朝,情况变故,文工队在南京解散,我被分配到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直属队。在部队二十年和转业后那些年,没有离开笔,用画笔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特别是我接触了中国画,就把业余时间倾注于中国画的学习、钻研,一发不可收,几十年笔耕不辍,从一个业余中国画爱好者成为江苏省美术馆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被选为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两届会长,并被江苏省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回顾自己几十年没有放弃这支笔,得益于闽西经历,使我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懂得手中的笔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这对我以后的绘画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1950年11月文工队调往南京最后留影

今天我将创作的作品70件无偿捐赠给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留在我参军的地方,第二故乡一一龙岩。感谢父老乡亲的哺育之恩,让我的作品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尽绵薄之力。

在此向关心、支持这次活动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培光2019年6月

展览现场

用画笔倾诉我的爱憎

——创作《童年当长工的地方》经过

南京部队中尉美术员陈培光

《童年当长工的地方 1964年》

记得在一九六一年春节前,我们部队开展了两忆三查教育,我参加了好多次忆苦思甜大会,跟平时熟悉的战友一起流着泪,愤恨地控诉旧社会;一起欢庆大家在新社会中幸福地成长。这几次回忆对比大会,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来,我总以为和这些战友已经工作了好多年,以前也模模糊糊知道一些他们的经历,可是,从来也没有这样清楚深刻地了解他们。战友们鮮明的今昔对比,激起了我的阶级感情。

作为一个部队美术工作者,从这时起我就酝酿着要创作一幅倾诉我的爱僧的画,但是,久久找不到恰当的点子,我一直为此苦恼着。在一个星期天,看到一位家长领着从幼儿园回来的孩子,这位家长他童年还捡煤渣讨饭度过的呢!要是在过去,可能一滑就过去,可是现在立刻在我脑海里出现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一两代人,两个社会的对比。把这个主题安排在一个什么环境呢?回想一九五九年在家乡看到的许许多多变化,过去地主的院子变了人民政府办公的地方和幼儿园,顿时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人起了变化,而且环境也变了。脑海里立刻构成这样的画面:过去地主庄园变成了公社的幼儿园。古老庭园象征着封建剥削,幼儿园象征幸福的生活一位解放军干部休假回家路经此地,望此情景,又激动又感慨,这里是他童年当长工的地方。

当时就动笔画起来,以江南农村的地主门庭为背景,门前的石阶有意加高,以显示封建统治的豪华和森严,门前的石狮在生活中比较少见,为了加强气氛,也把它加上去,并放在画面较突出的地位,一方面显示地主庄园的排场,同时可以使人联想石狮好象是一个历史见证人。过去它看到是穷人的辛酸事,今天它看到的是另一种场面。

通过这次习作,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只有听党的话,投入到各项政治运动和火热的斗争中去改造和锻炼自己,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正如毛主席所指示的:“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我时刻要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1965年刊登于上海人美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创作经验》和《新民晚报》

《童年当长工的地方》1964年参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美展”,获总政治部授予“优秀奖”。《人民画报》《美术》《北京文艺》《解放军文艺》《北京日报》《福建日报》《儿童时代》等杂志报刊先后刊登。

《童年当长工的地方》收入《新中国美术图史》(陈履生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妈妈的呼唤114cmX52cm 2016年

画家自述

二十多年前我在西双版纳写生,亲眼在树丛林里看到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覓食,迁到竹篱墙,母鸡轻易飞过去,小鸡从篱缝钻过去,与母鸡会合,母鸡发现一只小鸡失联,焦急地呼唤,一股母子情令人感动。花鸟画不是要求有情节,但画面的背后让人有回味不是更好吗?二十年前曾作过此题材,不满意,今年又重新再画,因为发现一个好题材不容易。

让路136cmX68cm 2016年

《让路》这幅画是怎么产生

我在新西兰深深体会到国民有很强的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意识,人与动物之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谐”两个字。当我想用绘画来表现这一主题时,犯难啦!因为绘画是用可视形象来表现的,不是用文字来阐述。2010年4月一天,我在奥克兰市鸭子湖公园,参加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节日活动,公园草地上设有各种摊位,人们熙熙攘攘好热闹,突然一群六、七只白鹅,排着整齐的队伍,象放学的小朋友穿过人群,自由自在向湖边走去,它不怕人们侵犯,参加活动的人们也习以为常,没有惊动它。我心头立即涌现“和谐”的可视形象,我拍手称快这是一幅好题材。但作为花鸟画,要求避去人物,如画中不画人物,又说明不了主题,为此又搁笔了。后来我与朋友谈起这段情节时,友人说:这个国家很注意保护野生动物,会在有些路上设保护动物的指示牌。由此我产生了《让路》的构思,画面一群小天鹅排队横穿公路,一辆汽车主动停下来,给小天鹅让路。画稿画好,向友人征求意见,他们说:“符合事实,我亲身遇到过这种情况,随我后面的汽车也会主动停下来。”通过这幅作品创作,再一次印证: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构思是创作的灵魂,细节是创作的关键。一幅画不仅要吸引人爱看,还要让人看了有回味,久久不能忘怀。

枝繁叶茂甘作帚 136cmX68cm 2018年

画家自述

中国花鸟画最适于“借物抒情”,将书诗画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画在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创造,是宝贵的传统,要继承发展。然而我也思考,绘画是视觉艺术,如果能用可视形象体现诗文的立意,不是更好吗? 我居住的小区,广场旁有一丛竹林,一天看到环卫工人将竹掃把放在竹林旁,引起我的联想;除尘、竹枝、掃把、反腐。因此就创作此图,并题“枝繁叶茂甘作帚,掃却尘埃扬正气”。

作品欣赏

只愁春去不愁贫 90cmX96cm 2019年

共生 90cmX68cm 2009年

紫君子兰 136cmX68cm 2016年

春色 68cmX68cm 2003年

生命 68cmX68cm

www.lyxxzc.cn - sitemap.xml -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每日文章归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
广告加盟 QQ:838869911 邮箱:838869911@qq.com Power by DedeCms